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参考性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参考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授课对象 MPAcc学员 学分 3学分 课程描述 本课程讲授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具体涉及会计报告环境、公允价值计量、公司间投资、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基础、购并日后合并财务报表、非控制性权益、公司内部交易、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复杂业务、外币报表折算、金融工具会计以及当前会计实务热点专题等。 先修课程 已掌握会计本科水平的管理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知识。 课程目标 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解决集团公司复杂财务会计问题,以及财务会计前沿热点问题。 预期学习成果
(能力)1.掌握财务会计的相关理论及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2.掌握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决策问题,具备解决集团公司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 为了体现本课程的实务特色,课堂教学应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并强调案例教学方法,配套小组作业和案例讨论,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分体系 考试(30%-40%)、案例讨论及小组作业(60%-70%)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持有其他主体权益的相关会计准则及应用。
3.复杂业务(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难点:
1.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2.合并财务报表中公司内部交易的处理。
3.涉及复杂股权结构的合并财务报表。
4.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按章、节具体列出教学内容 具体列出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等。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了解财务会计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节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 ◆了解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第三节 会计的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 ◆掌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应用 第四节 财务会计内容简介 ◆了解财务会计的内容和范围 第二章 公司间投资的会计处理 第一节 公司间投资 ◆掌握公司间投资及其分类 第二节 以公允价值报告的权益性投资 ◆掌握不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在联营企业投资 ◆掌握在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合营安排 ◆理解合营安排并掌握其会计处理 第三章 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方法 ◆理解企业合并
◆掌握企业合并的收购法
◆掌握购并日后母公司单独报表中对子公司权益的会计处理
◆掌握合并财务报表程序第一节 企业合并 第二节 购并日会计处理 第三节 购并日后母公司单独报表 第四节 购并日后合并财务报表 第四章 非控制性权益 第一节 非控制性权益的会计处理理论 ◆了解非控制性权益的会计处理理论及其演变 第二节 商誉和廉价收购利得 ◆掌握企业合并中商誉和廉价收购利得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包含非控制性权益的合并财务报表 ◆掌握包含非控制性权益的合并财务报表程序 第四节 商誉减值 ◆掌握商誉减值的测试方法及其会计处理 第五章 公司内部交易 第一节 公司内部存货交易 ◆掌握公司内部存货交易的会计处理 第二节 公司内部无形资产交易 ◆掌握公司内部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交易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公司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掌握公司内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交易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公司内部债券交易 ◆掌握公司内部债券交易的会计处理 第六章 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复杂业务 第一节 结构化实体 ◆掌握结构化实体的认定以及报告方法 第二节 子公司优先股 ◆掌握子公司优先股的合并方法 第三节 合并现金流量表 ◆掌握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第四节 复杂股权结构 ◆掌握金字塔持股、交叉持股等情况下的财务报表合并程序 第七章 股权变动 第一节 分部收购 ◆掌握分部收购的会计处理 第二节 收购非控制性权益 ◆掌握取得非控制性权益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子公司股票交易 ◆掌握子公司股票发生变动时母公司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处置子公司权益 ◆掌握处置子公司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第八章 外币报表折算 第一节 外币报表折算的基本原理 ◆了解外币报表折算的必要性和功能货币的概念 第二节 现行汇率法 ◆掌握现行汇率法 第三节 时态法 ◆了解时态法 第四节 外国子公司的合并 ◆掌握合并海外子公司的程序和方法 第九章 金融工具会计 第一节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掌握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第二节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掌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套期保值与套期会计 ◆掌握套期会计 第四节 金融资产减值 ◆掌握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 第十章 其他会计理论与实务专题 ◆本章内容可由主讲教师根据当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热点问题安排,自列专题,酌情安排,本大纲所列内容仅供参考 第一节 分部报告专题 第二节 公司清算与改组专题 第三节 公允价值会计专题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会计专题 第五节 政府会计准则专题 第六节 其他会计前沿热点专题
第二部分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参考性教学大纲 |
||||
课程名称 | 中文: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 | |||
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 ||||
授课对象 | MPAcc学员 | 学分 | 3学分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讲授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具体涉及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等专题。 | |||
先修课程 | 已掌握会计本科水平的管理学、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知识。 | |||
课程目标 | 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 |||
预期学习成果 (能力) |
1.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 2.掌握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 3.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学到的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 4.了解管理会计控制和决策过程中人的因素。 |
|||
教学方式 | 为了体现本课程的实务特色,课堂教学应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并强调案例教学方法,配套小组作业。 | |||
评分体系 | 考试(40%)、案例讨论及小组作业(60%) | |||
教学重点、难点: | ||||
重点: 1.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2.作业成本法计算原理。 3.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原理。 4.管理控制系统。 5.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 6.经济增加值计算原理及调整方法。 7.标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
||||
难点: 1.作业成本法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2.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方法的应用。 3.预算考核中的行为因素。 4.平衡计分卡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5.经济增加值在业绩评价和激励中的应用。 6.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流程。 |
||||
教学内容 | 基本要求 | |||
按章、节具体列出教学内容 | 具体列出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等。 | |||
第一章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 |
◆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 ◆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理解商业环境,如信息化、大数据、全球化竞争、业务流程再造等,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理解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能力框架和职业道德 |
|||
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概念 | ||||
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 ||||
第三节 商业环境与管理会计发展新领域 | ||||
第四节 管理会计师与职业道德 | ||||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 |
◆掌握作业成本计算原理 ◆区分作业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 ◆在客户、产品、供应商管理、研发等管理决策中应用作业成本法 |
|||
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 | ||||
第二节 运营作业成本管理 | ||||
第三节 战略作业成本管理 | ||||
第三章 战略成本管理 |
◆理解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理解结构性成本管理和执行性成本管理的异同 ◆掌握战略定位分析方法 ◆掌握价值链分析方法 ◆掌握结构成本动因分析和执行成本动因分析方法 |
|||
第一节 战略成本管理框架 | ||||
第二节 战略定位 | ||||
第三节 价值链分析 | ||||
第四节 成本动因分析 | ||||
第四章 全面预算管理 |
◆理解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原理 ◆掌握预算编制的各种方法,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 ◆应用差异分析法进行预算分析 ◆理解预算内控制、预算外控制和超预算控制等预算控制类型 ◆理解基于预算的考核评价以及预算的副作用 |
|||
第一节 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预算编制 | ||||
第三节 预算分析 | ||||
第四节 预算控制 | ||||
第五节 预算考核 | ||||
第五章 管理控制系统与平衡计分卡 |
◆理解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构成要素和作用 ◆应用非财务指标衡量业绩,比如市场、客户、流程、质量、周期、效率、人力资源、信息化、组织文化等指标 ◆理解目标值难易程度对组织和个人绩效的影响 ◆运用标杆管理方法设定业绩评价标准并改善绩效 ◆应用战略地图描述企业战略 ◆掌握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及其之间的关系 ◆掌握平衡计分卡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
第一节 管理控制系统 | ||||
第二节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 ||||
第三节 目标值设定与标杆管理 | ||||
第四节 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 | ||||
第五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系统 | ||||
第六章 经济增加值 |
◆理解经济增加值基本原理 ◆掌握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掌握经济增加值的调整原理和方法 ◆在业绩评价中应用经济增加值 ◆掌握经济增加值激励计划并会应用 |
|||
第一节 经济增加值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经济增加值与业绩评价 | ||||
第三节 经济增加值与激励机制 | ||||
第七章 激励计划 |
◆了解基本激励理论 ◆掌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原理并会应用 ◆理解股票期权的业绩评价标准 |
|||
第一节 激励理论 | ||||
第二节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 ||||
第三节 股票期权的业绩评价标准 | ||||
第八章 财务转型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理解财务转型的必要性和流程 ◆理解共享服务中心基本原理 ◆理解共享服务中心的类型 ◆掌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流程 |
|||
第一节 财务转型 | ||||
第二节 共享服务中心基本原理和类型 | ||||
第三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流程 |
第三部分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参考性教学大纲 |
||||
课程名称 | 中文:审计理论与实务 | |||
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ting | ||||
授课对象 | MPAcc学员 | 学分 | 3学分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讲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理论是对实务的理性指导,审计理论部分的教学包括审计环境的介绍,以及基于此环境的审计理论框架的介绍,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概念、审计假设、审计规范、审计基本方法、审计报告、审计法律责任等专题;实务是理论的具体应用,审计实务的教学将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基本逻辑、如何进行经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及以经营风险评估的结果设计审计方案;最后介绍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等专题。 | |||
先修课程 | 已掌握审计本科水平的审计学、审计准则等课程知识。 | |||
课程目标 | 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审计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 |||
预期学习成果 (能力) |
1.提高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拓宽审计视野。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审计理论和方法来设计和实施不同经济主体的审计工作。 3.能客观地阐述、解释和研究审计相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
教学方式 | 为了体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课堂教学应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来探讨审计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并采用比较法和案例法来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基本逻辑的区别和实用价值,配以小组讨论和作业来加深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解。 | |||
评分体系 | 考试(50%)、案例讨论及小组作业(50%) | |||
教学重点、难点: | ||||
重点: 审计理论框架各要素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逻辑,重点在如何通过对企业管理层面和各经营环节的风险、内控有效性的分析,来设计出很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审计方案。 |
||||
难点: 公司层面风险(战略风险)和经营环节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授课教师可以本课程介绍的基本逻辑为基础,结合自己掌握的案例来分析风险如何识别和评估,最终如何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重要性原则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区域和审计程序。 |
||||
教学内容 | 基本要求 | |||
按章、节具体列出教学内容 | 具体列出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等。 | |||
第一章 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 |
◆介绍审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审计理论框架介绍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介绍两大部分内容,同时也兼顾介绍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专题 ◆掌握审计的社会需求,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以及代理理论、信息论、保险论、行为论等对审计需求的解释 ◆理解审计服务的属性、行业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审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了解审计目标与审计环境的联系,审计目标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演变 ◆理解审计目标的发展对审计技术和审计责任的影响 |
|||
第一节 审计课程体系介绍 | ||||
第二节 审计环境 | ||||
第三节 审计目标 | ||||
第二章 审计概念和审计假设 |
◆理解审计概念的现实意义 ◆掌握公允反映、独立性、重要性、应有的职业关注、审计判断、审计风险等基本概念 ◆认识审计假设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掌握审计假设的时效性和发展现状 |
|||
第一节 审计概念 | ||||
第二节 审计假设 | ||||
第三章 审计规范和审计方法 |
◆ 了解审计规范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理解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及其对审计实务和审计责任的影响 ◆ 了解审计基本方法与审计目标、审计准则的相互影响 ◆ 了解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等审计基本方法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演变的社会原因 |
|||
第一节 审计规范 | ||||
第二节 审计基本方法 | ||||
第四章 审计报告和审计责任 |
◆ 了解审计报告的基本目的和发展过程 ◆ 理解审计报告的结构内容及其与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的关系 ◆ 理解审计责任的重要性,了解审计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 ◆ 理解审计法律责任的划分和责任诉讼的相关要素 |
|||
第一节 审计报告 | ||||
第二节 审计责任 | ||||
第五章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 |
◆ 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内涵 ◆ 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逻辑起点与制度基础审计的逻辑起点的区别和意义 ◆ 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结构 ◆ 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流程和实施步骤 |
|||
第一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内涵 | ||||
第二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逻辑起点 | ||||
第三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结构和实施步骤 | ||||
第六章 公司战略风险分析 |
◆ 了解战略风险、环节风险和剩余风险的特征 ◆ 理解公司经营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对战略风险的影响 ◆ 了解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和SWOT分析等方法在战略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 理解如何识别和评估战略风险 ◆ 理解战略风险对经营环节和财务报表的影响 |
|||
第一节 战略风险分析与环节风险分析 | ||||
第二节 企业经营模式 | ||||
第三节 分析战略风险 | ||||
第四节 分析战略风险对经营环节和财务报表的影响 | ||||
第七章 经营环节风险分析 |
◆ 理解经营环节风险与公司战略风险的联系 ◆ 识别和评估经营环节风险 ◆ 了解内部控制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中的作用与价值 ◆ 测试内部控制设计的完善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 评价各经营环节的剩余风险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
第一节 经营环节风险与公司战略风险的联系 | ||||
第二节 经营环节风险分析 | ||||
第三节 内部控制测试 | ||||
第四节 识别剩余风险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
第八章 计划财务报告认定的审计 |
◆ 汇总剩余风险并分析剩余风险对审计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 理解审计风险模型与剩余风险的相互关系 ◆ 理解重要性水平与剩余风险的相互关系 ◆ 结合审计风险模型、重要性水平及剩余风险分析结果,编制报表认定审计(即实质性测试)方案 |
|||
第一节 剩余风险汇总分析 | ||||
第二节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 ||||
第三节 重要性水平运用 | ||||
第四节 设计审计实质性测试方案 | ||||
第九章 执行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 |
◆ 应用上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设计和实施几个代表性的经营环节审计 ◆ 分别讨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销售环节、采购环节和资源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
|||
第一节 销售环节审计 | ||||
第二节 采购与生产管理环节审计 | ||||
第三节 资源管理环节审计 | ||||
第十章 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
◆ 了解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内容,包括或有损失、期后事项、持续审计、律师声明书、管理层声明书、审计证据的最终评价等步骤 ◆ 了解审计沟通的重要性、技巧和内容,包括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 ◆ 掌握不同类型审计报告的特征和撰写要求 ◆ 理解内部控制的审计要求及整合审计的报告内容和格式 ◆ 了解当前审计报告的缺点,对审计报告变革的趋势有所认识和理解 |
|||
第一节 终结审计程序 | ||||
第二节 审计沟通 | ||||
第三节 审计报告 | ||||
第四节 整合审计报告 | ||||
第五节 审计报告的改进 | ||||
第十一章 政府审计专题 |
◆了解政府审计作为良好公共部门治理的一个支柱的重要性 ◆掌握政府审计的关键要素、准则体系和工作内容 ◆理解公共部门治理的基本原则 ◆理解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能应用审计理论解决财政监督、绩效审计实务 |
|||
第一节 政府审计的角色 | ||||
第二节 政府审计的关键要素 | ||||
第三节 公共部门的治理原则 | ||||
第四节 政府审计的绩效和评价 | ||||
第十二章 内部审计专题 |
◆掌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重要支柱的职能发挥 ◆理解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流程 ◆了解内审准则及证书,能应用审计理论解决具体内审实务 ◆了解内审人员的技能和胜任能力要求 |
|||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职责 | ||||
第二节 内审职能和流程管理 | ||||
第三节 审计方法与案例 | ||||
第四节 审计沟通 | ||||
第五节 内审利益相关者报告 |
第四部分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参考性教学大纲 |
||||
课程名称 | 中文: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 |||
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 ||||
授课对象 | MPAcc学员 | 学分 | 3学分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讲授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具体涉及财务管理目标、理财环境、公司治理、财务分析、资本结构、项目评估、股利政策、企业并购、企业集团管理等相关内容。 | |||
先修课程 | 已掌握会计本科水平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 | |||
课程目标 | 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 |||
预期学习成果 (能力) |
1.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专业知识。 2.提高不确定环境下的财务决策能力。 |
|||
教学方式 | 为了体现本课程的实务特色,课堂教学应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并强调案例教学方法,配套小组作业。 | |||
评分体系 | 考试(40%)、案例讨论及小组作业(60%) | |||
教学重点、难点: | ||||
重点: 1.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 2.企业筹资、投资与分配决策。 3.企业并购的理论与实务。 |
||||
难点: 1.企业价值概念与评估问题。 2.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 3.股票期权激励理论与应用。 4.控制权转移的理论与应用。 5.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 |
||||
教学内容 | 基本要求 | |||
按章、节具体列出教学内容 | 具体列出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等。 | |||
第一章 财务管理导论 |
◆掌握财务管理的概念与理论体系 ◆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
|||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概念 | ||||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 ||||
第三节 课程内容体系 | ||||
第二章 理财环境与公司价值 |
◆讲授财务环境理论和企业相关的治理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媒体等因素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掌握价值创造的理念及评估方法,讨论环境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
|||
第一节 财务管理环境 | ||||
第二节 公司价值理念与评估方法 | ||||
第三节 环境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 ||||
第三章 公司治理与财务决策 |
◆掌握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 ◆了解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特点 ◆掌握公司治理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
|||
第一节 公司治理内涵 | ||||
第二节 公司治理模式 | ||||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 | ||||
第四节 公司治理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 ||||
第四章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 |
◆理解财务分析基本原理 ◆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发现企业财务状况存在的问题 ◆能够对企业业绩作出正确评价 |
|||
第一节 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 | ||||
第三节 企业业绩评价的原理 | ||||
第四节 企业业绩评价的方法 | ||||
第五章 企业筹资与资本结构 |
◆掌握筹资的基本原理 ◆掌握筹资的主要方式,特别是IPO、配股、增发等 ◆理解资本结构理论 ◆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资本结构决策 |
|||
第一节 企业筹资的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 | ||||
第三节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 ||||
第四节 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 ||||
第六章 企业投资与项目评估 |
◆掌握投资的基本原理 ◆掌握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方法 ◆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项目评估工作 |
|||
第一节 企业投资的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企业项目评估方法 | ||||
第三节 企业项目评估实务 | ||||
第七章 股利分配与员工激励 |
◆理解企业分配的基本原理 ◆掌握股利分配的相关问题 ◆掌握员工激励计划的相关问题 |
|||
第一节 企业分配的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企业股利分配 | ||||
第三节 企业员工激励计划 | ||||
第八章 企业并购与控制权转移 |
◆了解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 ◆熟悉并购的相关程序与方法 ◆掌握控制权转移的理论,并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
|||
第一节 企业并购的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基本过程 | ||||
第三节 企业控制权转移的理论与实务 | ||||
第九章 集团财务与内部资本市场 |
◆理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原理与特点 ◆掌握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掌握内部资本市场的原理及实务操作问题 |
|||
第一节 集团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 | ||||
第二节 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 | ||||
第三节 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与实务 |